设计艺术学院召开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

来源:综合办 责编: 吴慧霞 作者: 李欣颐 发布时间:2025-08-08 浏览量:81

近日,设计艺术学院在图书馆505组织召开2025级视觉传达设计与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会议围绕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设置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旨在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强化专业特色,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为设计教育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论证会由副院长白建强主持,共分为六项议程。

第一项议程,白建强副院长介绍了与会专家,分别是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馆长廉世明、北海市远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利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副院长李丽凤教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杨熊炎教授,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副校长陶立阳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吕雅婷副教授,设计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黄锦、院长李林平、副院长邓渠成、李佩,视觉传达教研室主任张志、副主任陈莎,产品设计教研室副主任钟远诚,教师营焕亚、李欣颐等。

第二项议程,陶立阳副校长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他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科学性与前瞻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科建设水平。他指出,本次修订基于前期对多所高校和企业的深入调研,紧密对接国家教育强国战略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重点突出“人工智能+设计”“产教融合”和“跨学科创新”等方向。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系统优化了课程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对艺术设计专业带来的冲击与变革。期待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助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提升育人质量。

第三项议程,李林平院长介绍设计艺术学院基本情况。学院现设有视觉传达设计和产品设计两个专业,在校生共3600余人,其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3200余人,产品设计专业400余人。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致力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通过创新培养机制,构建数字驱动教育新范式,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推动文创成果转化,学院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未来,学院将继续以教育强国战略为指引,深化产教融合,加速教育成果向产业转化,全力服务国家文化战略需求。

第四项议程,由各专业负责人汇报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与修订情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由教研室副主任陈莎汇报,新方案增设了动态视觉、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等跨媒体表达课程,构建从平面到动态的视觉传播教学体系,强化摄影基础与短视频制作能力,实现理论与应用技能的全面发展。同时,专业注重校企合作与一流课程建设,设立人工智能设计工作室,突出“以赛促学”、艺科融合与阶梯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评价体系。

产品设计专业由教研室副主任钟远诚汇报,新方案聚焦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视野等素质培养,通过对高校与企业广泛调研,明确产品开发全流程所需的岗位能力体系,构建六大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块。课程设置涵盖基础课程、产品概念与创新设计,并新增“设计管理”课程,强化全流程设计与跨领域协作能力培养。

第五项议程,多位专家围绕视觉传达与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多个维度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杨熊炎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专业课程设置应进一步突出地域特色和专业辨识度。如将工艺美术、陶瓷等地方文化资源系统融入课程模块。他特别指出,在智能技术赋能设计的趋势下,院校更应坚守设计思维、手绘表达等基础能力训练,警惕技术依赖所导致的原创能力弱化,建议将智能设计拓展至核心课程,并配套相应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实现从“概念创意—技术实现—产业应用”的全流程能力构建。

李丽凤教授就课程结构与教学实施的优化建议。她指出,当前课程体系存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不够紧密、部分内容交叉重复、选修课模块导向性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三方面改进措施:一是增强市场调研类课程与设计工具基础课程的贯通性,将用户研究、数据分析等内容嵌入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交互原型开发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从需求到实现”的系统设计思维;二是优化选修课模块化建设,整合形成如“智能媒介设计”“文化创新设计”等明确方向,强化课程群逻辑关联,为学生提供清晰的专业发展路径;三是合理配置课程学分与学时,合并内容相近课程,增强核心课程的学时与学分权重,尤其加强跨学期项目制课程的连贯性与深度,全面提升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远见传媒集团总经理刘利平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强调视觉传达专业人才除设计技能外,应特别加强文案策划、故事叙述与文化转译能力。他建议在广告策划、短视频编创、品牌传播等课程中强化脚本写作与内容设计训练,突出“文案与视觉并举”的综合表达能力,以契合当前设计行业对“复合型创作人才”的迫切需求。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馆长廉世明从文化传播与创新应用角度,建议两个专业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与现代设计语言的融合教学,通过项目实践、场馆合作、非遗活化等形式,增强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和转化能力,使设计人才具备更强的文化使命感与创新表达能力。

教务处副处长吕雅婷从教学管理与实施层面提出,建议进一步明确选修课的模块化设置,增强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和方向引导性;合理控制每学期学时分布,避免出现某些学期课业负荷过重、某些学期偏轻的现象;同时,应严格遵循选修课学分不低于总学分10%的规范要求,保障学生在专业深化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平衡。

第六项议程,会议总结。李林平院长表示将充分吸收专家意见,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体系优化,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构建更具特色、更富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

此次论证会不仅是对学院视觉传达与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检验,更是面向未来、聚焦变革、凝聚共识的重要契机,标志着学院在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摄影:黄和梁